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學者評論】提防美國的退出主義

更新時間:2018-09-03 11:07:27 / 張貼時間:2018-09-03 10:35:34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
1,191
稿源:2018-08-31/中國時報/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蔡東杰

自2016年底英川通話,以及2017年以來,包括已簽署批准之法案,美國國會先後共提出了7項直接或間接與台灣議題相關之法案,其中,川普於今年簽署《台灣旅行法》,接著是《2019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台美關係之深化與升級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儘管其他多數法案仍處於審議階段,如同共和黨眾議員貝肯在5月提出《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案》時聲明的,根據《台灣關係法》與符合「對台六項保證」等,他建議美國應設置特別委員會,全面評估台灣目前的國防建設狀況,加強對提升台灣防衛能力的承諾。其後,不僅美國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薛瑞福公開表示,在促進「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上,美國確實認為台灣是一個重要且可靠的夥伴,接著,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日前更撰文指出,應該促進台灣與日本緊密合作,以抵抗中國的侵略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總統在8月出訪時,過境美國雖引發廣泛注意,也是年初《台灣旅行法》通過後,中華民國元首首次過境美國本土,部分媒體更使用「突破」二字來形容其過程,但前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仍「誠實」表示,他並不認為目前存在真正的「突破」,但美台關係確實正「逐步改善」。其次,美國政府確實有意「發出訊號」,表示美台關係處於相對良好狀態,只不過理由與《台灣旅行法》或許沒有太大關係。

除了應當注意美國政策宣示的「言外之意」外,川普的連串「退出主義」也需特別當心。事實上,川普不僅所謂「讓美國再次偉大」乃拾雷根之牙慧,美國不斷宣布「退出」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例如1947年退出大陸,直接導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挫敗並撤退至台灣;1971~78年撤守兩岸主權競賽,導致我國退出聯合國並迎來一波斷交潮;1975年撤出越戰後,讓數十萬越南人成為海上難民;在苦戰8年後於2011年從伊拉克戰場撤退,名義上被結束的戰爭其實留下滿目瘡痍和內戰陰霾,至於正逐步設法撤退的阿富汗,同樣剩下一堆未解難題,甚至談判對手還是當初她想推翻的神學士政權。

從某個角度來看,「退出」的前提是先「介入」,而美國哪一次的介入不是把對方視為關鍵的重要夥伴?聲稱此舉乃是替天行道且攸關美國重大利益?相對地,美國哪一次的虎頭蛇尾不是找足理由,甚至把責任推給夥伴?當然,我們絕不否認美國長期以來擔任台灣安全屏障之「貢獻」,但也絕不能忽視這些貢獻背後既源於「自利」動機而非「善意」,更不能遺忘在「美國優先」考量下,斑斑在目的歷史事實。也只有存在此一理性前提,我們才能掌握台美關係上升的利基,做出真正有助國家安全的對策。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