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
  • 興新聞
  • 【學生投稿】解決「新南向」困境,不如轉向「三方政策」

【學生投稿】解決「新南向」困境,不如轉向「三方政策」

更新時間:2017-12-26 09:38:34 / 張貼時間:2017-12-26 09:03:55
興新聞張貼者
單位秘書室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
2,370
稿源:2017-12-13/關鍵評論/王善航/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此前,作者曾投書一篇文章〈新南向政策的發展瓶頸〉,明確條列的說明了新南向政策至少面臨了四大發展的困難:其一,投資誘因不足;其二,我方勞工的語言與文化差異;其三,台商當地投資成本考量,以及其四,中國的關鍵因素。

以這四點來看,可以了解到,新南向政策雖出發點是好的,但政策的發展方向還是需要很大的修正與改變。倘若我方政府仍堅決維持現在的模式繼續發展新南向政策,屆時不僅政策成口號,我方將面臨更慘痛的經濟邊緣化困境。前述的四項困境,扣除最後一樣中國關鍵因素,我方較難以改變外,剩餘三樣困境是還能有修正空間與機會的。但儘管進行了修正與調整,新南向政策仍是一個極具挑戰與所費不貲的政策。

在作者提出改革建議前,先說說若進行修正後的新南向政策仍會遇到何種挑戰。一,東南亞文化與其他強勢文化仍具有一定差距,不同於歐美文化、日韓文化等,我方人士仍對於東南亞仍具有一定的偏見、陌生與誤解。二,新南向面臨著多方競爭,現下除了我方的政策放眼東南亞,中國也提出深獲東南亞諸國支持的「一帶一路」大戰略。不僅如此,飽受中國禁韓令損失的韓國,也提出了韓國版的新南向政策-「新南方政策」。

換言之,我方的競爭對手,除了中國,還有韓國這個勁敵。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縱使執行面向與方向做出應對與調整,仍有可能面臨極高的困境與挑戰。故而應當返回問題原點,我方該重視經濟發展的真正所需,同時也應該盡可能順應大環境,做出努力。以下本文嘗試回歸政策推展原點,來探討新南向政策應該何去何從。

新南向真的正確嗎?

先探討一下新南向政策的執行面向真的是對的嗎?新南向政策執行宗旨在於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然而,依照民主進步黨臉書提供的數據報表來看,新政府上台一年以來,對中國出口大幅增加了9.4%,明顯說明,不僅未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反而還大幅增加了出口。

其次,再看看其他數據,以觀光客人數來看,自新政府上台以來,雖然東南亞來台觀光遊客人數增加,但擺明東北亞的日韓兩國來台增加人數才是最為明顯遽增的。那究竟持續將經費全然一股腦置於東南亞是否根本就是拿錢打水漂,一去不復返的用錯方向呢?

最後,若從政策的初衷,擺脫經濟依賴的角度來說。所謂依賴,說明代表一方對外投資或出口過高,那麼,現階段又將經濟重心一股腦投入東南亞,這豈不是在製造另一個依賴的對象嗎?更何況在東南亞的發展,本就有一定困難,與其重心全然投入單一方向,不如維持多向發展,否則不僅沒有解決經濟問題,反而陷入了自己設下的困境之中。

綜合這三個論點來看,新南向政策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顯然其執行面向卻是錯誤的。

新南向政策的改革

新南向政策確確實實的有著發展瓶頸,那究竟應該如何解決?本文嘗試提出一些建議:

一、投資誘因不足——經濟導向,擱置政治

由於政治因素主導,我方本就於國際上發展有限,不僅是加入國際組織有難度,連簽署經濟協議也有一定的困難性。那在這樣情形下,有時候就必須涉及到主權的權益讓渡問題,簽署經濟協議本身就是涉及到部分主權的事情,因為關稅等就是主權的一部分。我方若真是由經濟為出發點,就應該全然將經濟設為主要目標,擱置政治議題。

比方說,常常遇到加入國際組織或簽署經濟協議最常遇到的名義問題,究竟要以奧運會模式的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還是WTO模式的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TPKM)與他國簽署經濟協議,其實不是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能夠簽署經濟協議,從而真正帶動經濟成長與發展。故而,只有在這樣經濟導向就以經濟對話,將政治擱置的方式,才有可能增加我方簽署經濟協議的機會,從而大幅提升外資投入的誘因。

二、我方勞工的語言與文化差異——創立東南亞語種科系,專才培育

語言與文化的學習,基本上有兩種方式,一來靠自學或學校培養,一來靠環境。環境來講,先天較不易營造,那麼只能靠自學與學校培養。然現階段我方並沒有東南亞相關的語種學系,外文系所中,英文佔了八成以上,日文與其他歐語則佔了一成,剩下的小語種如阿拉伯文與韓文等等才瓜分剩下的一成。若嚴格說起來,真正與東南亞相關科系,目前只有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及東南亞研究所、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越語組以及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東南亞研究組等等⋯⋯。

因此,創建東南亞語種科系明顯具有其必要性,讓學生能在在學階段,從語言到文化,深度的學習與東南亞相關的事務,從而落實東南亞的人才培養,如此方能最直接的培養真正的專才,更也同時帶動國內科系整合,可謂一舉數得。

三、台商當地投資成本考量——外配的關鍵地位,創設短期進修班

由於台商在當地投資,勢必需要具有當地語言能力並適應當地文化的人才來協助,但由於人才培育較需時間,目前真正東南亞的專才明顯不足,導致我方勞工優勢降低。現下解決之道應有兩種:

其一,政府補助創立開辦短期東南亞文化語言進修班。東南亞語種本身在台就還不是強勢文化。因此,除了創設東南亞語種相關科系,政府也應該培養補助開設短期進修班,將修習時效壓縮,綜合語言與文化一起教授,如此可以短暫但卻迅速緩解人才之需要。

其二,將外籍配偶投入職場使用。由於外籍配偶本身即具有當地文化與語言的優勢,將外配投入職場,不僅直接的填補現下人才的空缺,也得以促進文化的交流,凝聚外配對我方的認同,更讓台商得以掌握發展與投資優勢。此外,外配也可以擔任政府所開辦之短期班的講師,不僅可以設身處地的將自己親身經歷傳達給學員,更加強學員的了解與吸收,著實可謂互助互利。

四、中國的關鍵因素——改善關係,重視合作的重要性

由於政治因素的束縛,中國一直扮演著我方在國際空間發展的監視者,稍有不慎即會遭受打壓。由於新政府對於兩岸關係政策較為模糊,一來沒有凝聚共識(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卻沒有凝聚相應共識),二來敵意不斷(去中化與台獨思想)。從而導致兩岸關係不僅陷入僵化更加劇惡化。若想要改變當下惡化的關係,必須重視合作的關係,停止敵對的言論與意識。

眼下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以現況來看,我方若不嘗試與中方合作,釋出善意,那麼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戰略肯定硬碰硬,那麼屆時我方能夠拉攏東南亞國家的機會將更微乎其微。但若台灣能掌握機會,積極爭取加入「一帶一路」戰略的佈局,以及爭取加入亞投行,以合作取代對立,如此「一帶一路」將能與新南向政策對接聯合,不僅讓我方更輕易地打入東南亞的市場,同時也促進了東亞區域之經濟整合,可謂一舉數得,更是受益匪淺。

新南向政策的再佈局

新南向的發展不僅限於政策本身,還存在著外在的制約,儘管本文提出了建議,但還有兩大困難要面臨,其一,我方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其二,一帶一路與新南方政策的挑戰。我方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還是必須仰賴於政府長期培養宣導,才有可能普及或是獲得一定的認知。

當然,這部分影響還是較小的。真正政策的挑戰是在於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與韓國新南方政策的挑戰。由於「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大量基礎建設的投資,導致東南亞諸國都積極爭取加入。而韓國的新南方政策,雖不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規模,也不太能提供龐大的基礎建設投資等。但是,憑藉其與東南亞國協簽署的FTA,即可藉著低關稅的誘因,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互動。

從這點來看,我方的新南向政策,既不能如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規模宏偉並提供龐大基礎建設投資。也不能像韓國一般擁有FTA的低關稅誘因促進經濟互動。因此,就算新南向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恐怕效益也是很難看的見。因此,本文建議,將新南向政策改為三方政策,「強化東北亞,穩定陸港澳,推展東南亞」。

新政府上台後,東北亞觀光客明顯大幅增加,既然有這項優勢,政府何不趁勢推動強化與東北亞的關係,大力推動友善東北亞國家來台觀光的行程與方案。不僅可透過觀光帶動經濟收益,更可增進與東北亞國家間的友好關係。其次,儘管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受惠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我方也應該順應時勢,改善及維護與中國的關係,加強合作。倘若能將敵意降低,擱置政治爭議,秉持先經後政的原則,合作效益必大於對立的效益。

總之,新南向政策改革具有極高的迫切性,縱使改革,也還需要配套其他兩個面向的推展,才不至使資源浪費。東南亞固然是亞洲經濟發展的新興重地,但固有的合作對象中國,以及目前大量增加的日韓夥伴也不該輕視放棄。否則單向對東南亞的推動,除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還面臨雞蛋置於同一籃子的風險,不僅沒有打通東南亞國家市場提升經濟,更浪費了龐大資金與資源,甚為可惜。

Back